中国古代建筑恢弘博大,匠心独造。伟大的背后是建设者们无穷尽的智慧和汗水的凝结与付出。今天我们就拿古代建筑中一个很小、很平凡的工序来反映这一点,它就是:地仗。
地仗是一种中国传统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质结构上覆盖一种衬底,以防腐防潮。为美观其上通常做油饰彩绘。这种做法大约成型于明代 ,据说由唐、宋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衬地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所用涂料以及干燥后的涂层也称地仗。使用时在木构造表面分层刮涂,其中为防止涂层龟裂剥离和增强地仗的拉力,刮涂过程中通常还通过披覆麻布的方式来进行加固。
大型建筑对地仗工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北京 故宫 的地仗即有“二麻六灰”一说。清代的地仗有两种配料方法:一种掺血料,另一种不掺入血料,前者被广为沿用。而常见地仗做法使用的原材料有:血料(猪血)、大籽灰、中籽灰、小籽灰、中灰、细灰、生桐油、苏油、煤油、面粉、生石灰、线麻、夏布等。
清早期以前的地仗做法比较简单,一般只对木构件表面的明显缺陷用油灰做必要的填刮平整然后钻生油(即操生桐油,使之渗入到地仗之内,以增强地仗的强度韧性及防腐蚀性能)。清早期以后地仗做法日益加厚,出现了不施麻或布的“单披灰”,包括一道半灰、两道灰、三道灰乃至四道灰做法,更讲究的则有“一布四灰”、“一麻五灰”、“一麻一布六灰”,甚至“二麻六灰”和“二麻二布七灰”等做法。讲究的四合院木构地仗,重点构件要做到一麻五灰,其余构件大多做单披灰地仗。王府建筑的地仗可厚于—麻五灰。
那为什么到了清代,地仗会越来越厚呢?在木构件表面做地仗,在清代早期已形成制度。清代以来,木构地仗所以出现越做越厚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清代建筑多承自明代,因年久反复修缮,原有构件大多不太平直圆顺,棱角也不完整,只能通过加厚地仗、使麻糊布、过板闸线等工艺手段得以再现昔日光彩;其二,实践使人们懂得,很簿的地仗是不能长期抗御自然界各种侵蚀的,因此加大地仗厚度,加强地仗的拉力(糊布或使麻),也就成为必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一种创造形式美的艺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在艺术形式上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西方国家许多的古典建筑都是由单一的材料——大理石为主要基凋(例如:英国的白金汗宫、法国的凯旋门、意大利的古罗马竞技场等)。而中国古代建筑则大多为大木结构,讲究“雕梁画栋”,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雄伟庄严、色彩艳丽而著称于世,其中古建筑油漆彩画在这雄伟的建筑中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上一篇:公司荣誉
- 下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