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木结构扫盲【一】
今天来一些古建知识的扫盲!何为桁、檩、枋、椽呢?说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大部分都已木构架为主。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咱们以前分享过,主要就是以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大类为主,一般来讲,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的民居,在建筑规模和平面的变化上比井干式会多一些。各种结构的构建都非常多,名称也根据它的位置作用各有不同,主要有梁、枋、檩、椽等等。那下面呢,我主要说一下每个部位的名称和他的一些作用。
这个叫抱头梁,处在檐柱和金柱之间的梁叫做抱头梁。一端承桁,一端连于柱。抱头梁用在小式建筑中,大式建筑中叫挑尖梁,是古代汉族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如此让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大,耗材多。
在大式带檐廊的建筑物中,主要的梁多由前后金柱承载,除了这些金柱承托的主要的梁外,还有一些次要的梁,比如说,连接金柱和檐柱的梁挑尖梁,它的形体比较短小,梁头通常都做成相对复杂的形式。挑尖梁并不起承载作用,而主要起着连接作用做相当于是小式大木作中的抱头梁。
太平梁,一般用在庑殿顶建筑中。当这个庑殿顶结构,顶采用这个推山做法的时候,因为两山向外推出,脊檩就必然要加长,所以他的两端,必然就悬空在梁架之外了。但是呢,这段悬空的结构上面还有正瓦等好多构件无疑增加了脊檩的荷载!那么为了安全和牢固期间呢,所以在这个脊檩下面加一些承重的部件儿,这些承重的部件儿呢,一般就是一梁一柱,这里的柱叫作雷公柱,而梁呢就是太平梁了。
本文提供:谢爱娟
- 上一篇:古建筑石雕石鼓
- 下一篇:苗木种植、运输工程过程、养护期内保证成活的措施